主廚專欄|北投草山柑復育記
北投的山頭,曾經滿是草山柑,果香四溢,酸甜細膩的滋味是許多老一輩人記憶中的冬日風景。然而,隨著市場變遷,果粒更大、更耐存放的「大春種」桶柑逐漸取代草山柑,這曾經的經典風味也慢慢從市場上消失。
為了讓這款消失的柑橘重現,北投的一群人決定復育草山柑。他們將老樹的枝條送往嘉義種苗場嫁接繁殖,然後再帶回北投,分送給經驗豐富的農友,讓這種老味道能夠重新在土地上生根。
拜訪泉源農場:行走的柑橘手冊
復育草山柑的第一站,我們來到 泉源農場,這裡的主人詹先生是第三代的柑橘農,可說是行走的柑橘栽培手冊。從嫁接、整枝到病蟲害防治,他腦中有著豐富的知識與經驗。 然而,今年的猴害卻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。當我們走進果園,看到的不是滿樹果實,而是幾乎被掠奪一空的柑橘樹——將近九成的果子都被獼猴吃光了。這些年來,猴害越來越嚴重,連還未成熟的果子也無法倖免。 這讓我們不禁思考,當農業與自然保育發生衝突,農民究竟該如何應對?
草山柑的風味比一比
下午,我們來到 二崎生態休閒農場,在教室裡進行了一場柑橘品評會。六款來自北投與大禹嶺的草山柑與大春種桶柑一字排開,讓我們從香氣、口感到酸甜平衡一一比較。 草山柑的果味濃郁,酸甜適中,果肉細緻,帶有一種舊時代柑橘的純粹風味;而大春種桶柑則果粒較大,口感飽滿,甜度較高,各有各的魅力。在這場品評會中,我們不僅品味了柑橘的美好,也學到了不同品種的獨特性與應用——草山柑適合鮮食或做果醬,而桶柑則適合大眾市場,耐存放、甜度穩定。 此外,我們也嘗試了草山柑在甜點與果醬中的應用,果香層次分明,展現出不同的風味可能性。
復育柑橘,更是守護農業的未來
這場 北投桶柑小旅行,不只是一次風味探索,更讓我們看見台灣農業的現實——農業人口老化的速度比想像中更快,而北投最年輕的桶柑農友,已經六十來歲。 當老一輩的農民逐漸退休,下一代卻少有人願意接手;當保育獼猴成為國家政策,卻沒有相應的農損補償機制,農民只能眼睜睜看著果實被掠奪……這些問題,或許不只是草山柑的未來,而是整個台灣農業即將面臨的縮影。
撰稿/攝影:Danny Yang
編輯:在欉紅 red on tree